摘要
收集2018年1月河南省新密市某高中一起结核病聚集性疫情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以及该年级学生入学时结核病相关体检结果和市级结核病防治所结核病患者登记原始资料,共包括学生1306名,对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调查显示,患者,女,17岁,高中二年级,有肺结核接触史,高一体检时结核菌素纯蛋白衍生物(PPD)试验呈强阳性反应,未进行预防性抗结核药品治疗。于2017年11月出现咳嗽等症状,对症治疗不规范。2018年1月29日咳嗽、低热等症状加重,确诊为继发性肺结核,空洞形成,痰菌阳性(+++)。2018年1月、5月、10月和2019年1月对患者所在班学生进行结核病可疑症状监测登记、胸部X线摄影(简称"胸片")及PPD试验检查。患者所在班级学生PPD试验强阳性率初次筛查时为16.9%(12/71),3个月后上升至51.5%(35/68)。其中,56名入学时PPD试验阴性者中有30例PPD试验转为强阳性,感染率为53.6%(30/56)。2018年5月对患者所在年级学生进行结核病筛查,该年级学生PPD试验阴性者占51.0%(666/1306);有肺结核可疑症状者13例(1.0%,13/1306);胸片检查发现6例患者,1例有咳嗽症状,其余5例均没有症状。经追踪2年,截至2020年1月,患者密切接触者先后有16例患病,其中,肺结核10例(62.5%),结核性胸膜炎6例(37.5%);8例(50.0%)在筛查时发现,8例(50.0%)于出现结核病症状后在非结核病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发现,后转入结核病防治机构。本次调查提示,在学校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入学新生结核病健康筛查、关注有结核病家族史的学生、加强晨检和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制度以早期发现有结核病可疑症状者、发挥校医作用、做好密切接触者检查、对PPD试验强阳性学生进行预防性抗结核药品治疗等是降低学校结核病发生和传播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