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论语·泰伯》“巍巍乎”章的一处异文是“舜禹”还是“舜”,长久以来并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联系《论语》其他篇章和《尚书》《孟子》等儒典,可以发现,该处异文关联着儒家评价上古圣王贤臣政治传统总结出的两种倾向:一是以尧舜为典范的无为,一是以禹为典范的有为。在儒家看来,无论无为还是有为,都是“人之道”而非“天之道”,其主体都必须敬慎戒惧、选贤任能,只不过在不同时势下各有侧重而已。不同于道家将无为的主体确定为帝王君主、有为的主体系之于臣下,儒家认为,政有大小,均需“为政以德”,根据情势而侧重无为或有为。道家尊无为而卑有为,但无论有为还是无为,只要救民于水火、乂安天下,孔子都给予了极高的赞美。这也体现出孔子儒学警惕“远人之道”,提倡“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的理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