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探讨吉林省老岭成矿带南岔和荒沟山金矿床成矿流体来源、成因类型并建立区域成矿模式。对矿床进行了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等方面研究,结果显示南岔金矿发育含CO2三相包裹体和气液两相包裹体,为NaCl-H2O-CO2体系,成矿流体为中温、低盐度、低密度、中压和中成深度特点;荒沟山金矿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为NaCl-H2O体系,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低密度、中低压和中浅成特点。南岔金矿石δ34S为-9.8‰~1.1‰,荒沟山金矿石δ34S为1.8‰~14.3‰,体现深源硫和地层硫特征;铅同位素显示矿床铅来自地层和岩浆;碳、氢、氧同位素显示矿床流体主要为幔源流体。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二者形成于燕山晚期,为中(低)温热液脉型金矿,形成于古太平洋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的构造背景下。
-
单位国土资源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 吉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