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经验性肝素抗凝方案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 DPMAS)治疗过程中的抗凝效果与安全性,分析影响抗凝效果的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行DPMAS治疗的肝病患者102例,共进行治疗198次。根据DPMAS治疗过程中肝素抗凝效果分为抗凝良好组、抗凝不足组及抗凝过量组。比较不同的给药剂量组肝素抗凝效果良好例次的比例,比较3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的差异。结果 198例次均顺利完成治疗,其中抗凝良好组共118例次,抗凝不足组共11例次,抗凝过量组共69例次。当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 PTA)>30%、血小板计数(platelet, PLT)≤325×10~9/L时,肝素抗凝效果良好例次的比例均>70%;抗凝不良组患者体质量、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PLT显著高于抗凝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抗凝良好组相比,抗凝过量组患者PTA、抗凝血酶活性(antithrombin activity, AT)、Hb降低,PT、APTT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8例次治疗后24 h内,9例次患者出现中心静脉置管处渗血,1例次患者出现鼻腔出血,均未发生消化道出血等其他严重出血并发症;肝素过量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24 h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为(54.52±19.71) s,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患者PTA>30%、PLT≤325×10~9/L时,DPMAS治疗中依据治疗前24 h内PTA和PLT给予不同肝素剂量是可行的,但应考虑体质量、血红蛋白对抗凝效果的影响。
-
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