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朝康熙、乾隆的北巡避暑、行围活动,应追溯于顺治时期,摄政王多尔衮已经于喜峰口外修建避暑城、设置围场。从康熙皇帝实际举行哨鹿角度看,哨鹿所应设置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北巡行围的关键名词术语,哨鹿、木兰出现于康熙时,木兰围场、木兰秋狝等则出现于乾隆时,各有特定含义、使用语境与时间范畴。清廷依托直辖地设置哨鹿所,又以蒙古各旗"敬献"之地设置围场,共同构成泛称意义的"木兰"围场,并被乾隆朝官修史籍用于追忆康熙时期的史事。伴随边界划定、管理加强、秋狝典制化,"木兰围场"成为一个范围缩小、地界明确的地名。乾隆初年重启北巡前后,在"遵循祖制"的政治需要与口号下,乾隆皇帝粉饰康雍年间诸多木兰故事,将哨鹿行围游乐之趣事,转变为肄武绥藩之大典。康熙时因避暑之名而得肄武绥藩之效,乾隆时则借肄武绥藩之名而行避暑之实。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