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流行概况、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预后。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回顾、非干预性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根据入选标准纳入中国308家医院2012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住院治疗的DILI患者。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 将DILI患者分为慢性和急性2组, 比较2组患者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和预后, 分析2组患者的可疑致病药物, 采用logistic回归对慢性DILI发生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共25 927例患者纳入研究, 其中急性DILI(急性组)22 556例(87.0%), 慢性DILI(慢性组)3 371例(13.0%)。与急性组比较, 慢性组患者女性更多见, 年龄更高, 有肝病史者更多, 从服药至发现肝损伤的时间更长, 消化系统症状(包括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疲乏、黄疸、瘙痒、肝区疼痛/不适、出血倾向者更多, 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和国际标准化比值更高, 而血清白蛋白和血小板计数更低, 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15分者占比更高, 全因病死率和肝病相关死亡率更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 男性[比值比(OR)=0.76, 95%置信区间(CI):0.69~0.83]是慢性DILI的保护因素, 而既往肝病史(OR=2.00, 95%CI:1.82~2.19)和低白蛋白血症(OR=0.96, 95%CI:0.95~0.96)是慢性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研究时段308家医院DILI住院患者中慢性DILI占比为13.0%。与急性DILI比较, 慢性DILI患者年龄更高, 女性患者更多, 肝损伤更严重, 预后较差;其中女性、有肝病史和低白蛋白血症是发生慢性DILI的独立危险因素。
-
单位江苏省人民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厦门大学;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消化疾病研究所;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