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译者因语体选择、翻译选材、话语立场、思想塑造、价值重构而招致的各种人生际遇,无疑是一国之文化传统和民族心理的具体缩影。使用怎样的翻译语体?输入怎样的翻译文化?选择怎样的翻译文本?建构怎样的文化价值?一方面关涉译者自身的文化立场和生死命运,另一方面也与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化传统与思想价值认同紧密关联。当然,对于林纾等晚清译者角色的讨论,似乎永远没有终点。事实上,他们作为"海关官员"或(和)"走私者"的译者身份和文化立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各种非线性变量所建构和形塑的。

  • 单位
    四川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