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后服务的公益性

作者:杨文登; 谈心
来源: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23, 22(05): 56-66.
DOI:10.19503/j.cnki.1671-6124.2023.05.008

摘要

课后服务的公益性包括普遍可获得性、普遍可负担性与普遍高质效性三个方面,对应解决“服务面窄”“服务价高”与“服务质差”的问题。公益性的彰显是课后服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民众获得感与幸福感、实现自身发展价值趋向的重要信息途径。发达国家课后服务的起源具有公共性与慈善性,政府主导政策制定与经费筹措,规模大且内容丰富,循证课后服务引领,公益性呈现多元样态。中国课后服务早年以“课后托管”的方式存在,受到资本追捧,近年来政府主动规划,将其视为“民生工程”,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公益性日益彰显,但尚存在多种理论观点分歧、服务量大但分配不均衡、经费投入差异较大及服务过程、结果缺乏评估等问题。将来,可参考课后服务的国际视域,加强相关的理论研究,建构四位一体的普惠性课后服务体系,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提升普遍可获得性;确保经费足额投入,增强普遍可负担性;创新服务内容与方法,保障普遍高质效性。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