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LFR)策略对儿童脓毒性休克(SS)失代偿期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新阳院区和厢竹院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收治的60例SS失代偿期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信封法,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30)和对照组(n=30)。对2组患儿均给予规范抗休克治疗。观察组采取LFR及血管活性药物维持患儿收缩压>同年龄段儿童正常收缩压下限(第5百分位数);而对照组患儿采取积极液体复苏(AFR)维持收缩压在同年龄段典型收缩压范围(第50百分位数);2组患儿均维持舒张压为收缩压的2/3。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或成组t检验,对2组患儿年龄、动脉血乳酸浓度、复苏血压、心率、尿量、氧合指数(OI)、乳酸清除率(LCR)、输液量、血管活性药物剂量、机械通气时间、PICU住院时间等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对2组患儿的性别、液体过负荷发生率、连续血液净化(CBP)实施率及28 d病死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妇幼保健院伦理委员会所制定的医学伦理学标准,并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7-1)4-16号],并且本研究与患儿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 (1)2组患儿的性别、年龄、入院时动脉血乳酸浓度、合并重症肺炎/小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PARDS)、合并心肌抑制、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等临床资料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儿的复苏时收缩压为(77±3) mmHg(1 mmHg=0.133 kPa),明显低于对照组的(93±4) mmHg,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441,P<0.001)。(3)观察组患儿复苏后6、24 h输液量分别为(69±16)mL/kg和(120±20) mL/k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5±17) mL/kg和(166±19) mL/kg,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16、—9.112,P<0.001)。观察组患儿复苏后24 h肾上腺素、甲肾上腺素用量分别为(151±26)μg/kg和(158±23)μg/kg,低于对照组的(201±35)μg/kg和(196±39)μg/kg,2组分别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6.210、—4.633,P<0.001)。(4) 2组患儿复苏后6、24 h尿量、动脉血乳酸浓度及L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意义(P>0.05)。(5) 2组患儿复苏时及复苏后1、6、12、24 h的OI和心率,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于OI,不同处理措施与时间因素有交互效应(F处理×时间=20.821、P<0.001);对于心率,不同处理措施与时间因素无交互效应(F处理×时间=0.525、P=0.717)。进一步固定时间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复苏后12、24 h的OI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84、2.090,P=0.042、0.041);而2组患儿各时间点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固定处理措施因素的分析结果为,观察组组内OI和心率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OI:F=1.675,P=0.014;心率:F=2.854,P<0.001),对照组组内总体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OI:F=1.642,P=0.016;心率:F=3.695,P<0.001)。(6)观察组患儿液体过负荷者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PICU住院时间分别为13.3%(4/30),(8.2±0.8) d和(8.2±0.8) d,均显著低于或短于对照组的36.7%(11/30)、(6.8±1.2) d和(10.2±1.7) d,2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56、t=—4.933、—5.407,P=0.037、<0.001、<0.001)。结论 LFR能快速改善SS失代偿期患儿的氧合状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PICU住院时间,并且对28 d病死率无明显影响。因本研究纳入样本量较小,且为单中心研究,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研究、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