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地下水资源分区研究及承载本底评价

作者:高萌萌; 李瑞敏*; 刘琼; 王轶; 李小磊
来源: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0, 47(06): 184-190.
DOI:10.16030/j.cnki.issn.1000-3665.202007073

摘要

地下水资源承载本底与自然属性密切相关,地下水资源分区是评价地下水资源承载本底的重要基础工作。文章以新一轮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和主要平原盆地、部分省(区市)地下水资源最新调查评价成果为基础,综合地形地貌、构造单元、气候分带、地表水流域、含水层介质等多项指标,把地表水和地下水看作一个整体,将全国划分为26个一级区、143个二级区、412个三级区。通过将地下水资源分区与县级行政区划耦合确定了4 942个计算单元,利用地下水可开采模数指标,实现了地下水资源承载本底评价由以自然单元的评价到县级行政单元的成果表达,从而建立了地下水资源承载本底评价空间数据基础,可服务于地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动态评价和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与管理。地下水资源承载本底结果显示:我国地下水资源承载本底总体表现出平原盆地区为中-高水平,北方干旱区为低水平,区域差异性较大。承载本底等级为高、较高、中、较低、低的县(区、市)分别为774,332,798,387,573个,面积占比分别为11.15%、5.87%、19.56%、12.09%、52.34%,基本反映出我国地下水资源禀赋条件和区域分布规律。

  • 单位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