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长工时是作业中常见的职业健康风险因素,影响劳动者健康。医务人员长工时作业问题及其健康影响不容忽视。[目的]了解上海市三甲医院医务人员长工时作业现状,并分析长工时与医务人员职业紧张及疲劳蓄积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选择上海市6个行政区各1家三甲医院,选择急诊科、内科、外科、重症监护室(ICU)、麻醉科、妇产科的科室内全部医务人员(1 531名)为研究对象。使用结构式问卷调查医务人员的人口学特征、职业特征、行为和生活方式等信息,并应用《职业紧张测量核心量表》和《劳动者的疲劳蓄积度自己诊断调查表》对医务人员的职业紧张和疲劳蓄积情况开展调查,采用卡方、Kruskal-Wallis H检验分析长工时、职业紧张和疲劳蓄积在医务人员中的分布情况,并利用log-binomial模型进行长工时与职业紧张和疲劳蓄积关系的研究,并对不同岗位的效应进行分层分析。[结果]研究对象平均周工作时间为(47.84±11.40)h,65.90%的医务人员周工作时间超过40 h,周工作时间达41 h~,49 h~和55 h~的医务人员分别为31.42%,13.46%和21.03%。医务人员职业紧张和疲劳蓄积检出率分别为25.87%和65.64%;不同年龄、性别、岗位、学历、工龄、轮班情况者职业紧张和疲劳蓄积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binomial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性别、年龄、月收入、婚姻状况、教育程度、体育锻炼、吸烟、工作岗位、工龄、轮班等混杂因素的影响后,周工作时间是职业紧张和疲劳蓄积的影响因素(P <0.05);与周工作时间≤40 h相比,当周工作时间高达55 h及以上时,职业紧张和疲劳蓄积的风险随之增加,其PR(95%CI)为2.595(1.989~3.385)和1.578(1.349~1.845)(P <0.001)。进一步岗位分层分析发现,相对于周工作时间≤40 h者,周工作时间高达55 h及以上时,医生、护士及医技人员职业紧张发生风险均提高,其PR(95%CI)值分别为2.003(1.383~2.902)、1.971(1.068~3.636)、2.770(1.220~6.288)(均P <0.05);医生的疲劳蓄积风险也有提高,其PR(95%CI)值达1.594(1.208~2.103)(P <0.001)。[结论]长工时在医务人员中普遍存在,长工时作业与医务人员职业紧张和疲劳蓄积的发生有关。

  • 单位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