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地处岩溶槽谷地貌的万山区为研究区域,采用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非粮化”耕地的空间结构特征和分布规律,借助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了耕地“非粮化”区域差异驱动因素,并结合岩溶槽谷地形地貌环境研究了耕地“非粮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万山区未耕种“非粮化”耕地较多,并且耕地向林地与园地调整比例较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强的空间聚集性。(2)在众多因素中,距离农村道路的远近是引起区内所有耕地“非粮化”的主导驱动力,导致耕地形成不同的“非粮化”类型。(3)区内“非粮化”耕地的形成与分布受外在驱动力的影响显著,不同“非粮化”耕地类型的主导驱动力不同,但内部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4)在原始驱动力(地形因素)与外在驱动力(区位因素)并伴随退耕还林还草、生态修复等措施诱导的作用下,槽谷谷底、谷坡、谷顶耕地“非粮化”类型大体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