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利用3060天带通滤波资料,考察了不同季节印度洋—西太平洋区域对流活动季节内尺度变率的主要模态,发现在不同季节赤道东印度洋(5°S10°N,70°E100°E)和西北太平洋(5°N20°N,110°E160°E)对流活动均存在反相变化的关系,将之称为季节内尺度的印度洋—西太平洋对流涛动(Indo–West Pacific Convection Oscillation),简称IPCO。对IPCO两极子区域对流活动进行超前滞后相关分析,发现IPCO事件形成—发展—消亡的生命周期是由对流活动季节内振荡及其传播造成的。对流扰动首先在赤道中西印度洋形成,随后逐渐向东发展变强,在其继续变强的过程中将分两支传播:一支由赤道印度洋向北传播,至印度半岛南部后逐渐减弱消失;另一支沿赤道继续东传,在海洋大陆受到抑制,快速越过海洋大陆到达赤道西太平洋后又开始发展变强,随后北传至西北太平洋区域逐渐减弱,最终至我国长江流域中下游到日本区域消失。将这一过程划分为8个位相,详细分析了不同位相对应的环流场和降水场特征,最后给出了IPCO事件演化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