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研究以阜南台家寺遗址出土的商代龟甲及部分动物骨骼为材料,开展了C、 N稳定同位素分析,在揭示动物食物结构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先民对龟的使用及龟的来源问题。研究结果显示:龟甲的同位素数据相互之间差异较大,通过聚类分析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高δ13C和高δ15N值(δ13C=-20.3‰±0.4‰, n=3;δ15N=7.8‰±0.2‰, n=3);第二类是δ13C值居中,δ15N值偏低(δ13C=-21.6‰±0.4‰, n=4;δ15N=7.0‰±0.3‰, n=4);第三类是δ13C值偏低、δ15N值居中(δ13C=-23.7‰±0.6‰, n=4;δ15N=7.6‰±0.3‰, n=4),这意味着该遗址出土的龟甲可能存在多种来源。究其原因,可能缘于先民制作卜甲时使用的龟来源于不同的栖息环境,抑或来源于不同种属的龟。这种用龟行为,或许与殷墟甲骨上记载的“贡龟”密切相关。尽管本研究通过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商代先民的用龟行为尚属初步,但毋庸置疑,本研究为全面探索商代先民的用龟行为、拓展甲骨学的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证据和视角。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