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宛山荡生态修复示范区4种水生植物的腐解过程,并分析了其溶解性有机质(DOM)的释放特征。结果表明:4种水生植物腐解均可造成水中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呈先增加再迅速下降的趋势;且随着腐解时间的增加,腐殖质和含不饱和C=C键的芳香族化合物含量升高。腐解前期,水鳖、穗花狐尾藻和水葫芦残体的DOM以富里酸为主,分别在第16、29和22天后以胡敏酸为主;而芦苇残体腐解水中的DOM始终以富里酸为主。利用三维荧光-平行因子法(EEMs-PARAFAC)分析可知,4种水生植物腐解过程中产生了3种荧光有机物,主要包括类腐殖质组分C1、C2和类蛋白质组分C3,且类腐殖质组分占主导地位。通过主成分分析识别到的两个主成分,分别占4种水生植物腐殖水总方差的79.9%、72.6%、83.0%和83.6%,反映了植物腐解过程对水体DOM特征、荧光组分等方面造成的差异。
-
单位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苏州科技大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