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紫珠中的苯丙素类化合物及其抗菌活性

作者:杨智颖; 袁欢; 周莹; 林朝展; 彭光天; 吴爱芝*; 祝晨蔯
来源: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2019, 31(11): 1928-1933.
DOI:10.16333/j.1001-6880.2019.11.011

摘要

采用多种色谱技术从岭南常用药材广东紫珠(Callicarpa kwangtungensis)地上部分醇提物中分离得到10个苯丙素类化合物,通过波谱分析和文献数据对照,将其分别鉴定为3-hydroxy-1-(4-hydroxy-3-methoxyphenyl)-2-[4-(3-hydroxy-1-(E)-propenyl)-2,6-dimethoxyphenoxy]-propyl-β-D-glucopyranoside(1)、peiioside A(2)、syringalide A 3′-α-L-rhanmnopyranoside(3)、parvifloroside A(4)、 leucosceptoside B(5)、alyssonoside(6)、longissimoside B(7)、acteoside(8)、forsythoside B(9)和poliumoside(10)。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马鞭草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为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和7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广东紫珠中4个含量较为丰富的苯丙素类化合物6、8、9和1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活性。研究结果为广东紫珠在抑菌方面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