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作为"符号"与"物"的信仰物,本身具有多重的意义与质性纹理。中国民间大量信仰实践离不开神像一类的信仰物。以潮汕神像为例,一块木材成为受万人景仰的圣物,抑或被退神火化,重回自然,其社会生命历程不断展开。人们通过工艺与仪式进行物人互动,实现"灵性"的生产或消解。借用佛教"造像量度"的概念来探讨潮汕造像的"民间量度",可以发现工匠、委托者和村民三个群体对神像"灵性"的认知存在差异,造像知识、社会评价等成为影响人们对神像"灵性"认可的重要因素,"集体"观念时刻影响着不同群体的行动和选择——人们共同塑造了神。同时,人与神像的互动是持续、主动、建设性的,通过持续性的供奉来确认个体在村落社会中"有份"。亦即,物一旦进入社会生活,便进入人与物、个体与集体之间"混融"的状态。这便是神像"灵性"被构建出来的过程。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