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55年后,中国动画逐渐从“模仿苏联风格”转向了“探索民族道路”,以此促成了民族动画美学的形成和“中国动画学派”的发生。考察这一转向发生的历史动机,不仅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认识20世纪动画民族化的过程,而且对理解今天的“再民族化”现象也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中苏关系的分野与全球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营造了中国动画民族化的外部环境;意识形态的主体诉求与创作集群的文化习性成为了动画民族化发生的内生动力;经济制度改造的完成与动画生产系统的调整为动画民族化提供了必要的经济资本。因此,20世纪50年代中国动画民族化的发生有着政治、经济与文化结构时代转型的多重历史动机。
-
单位北京电影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