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对长期居住在天津市近郊某镇电子垃圾处理较集中的3个村庄的居民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分析电子垃圾污染物对人体的损伤效应。方法在当地居民中随机选择171位村民进行染色体畸变(CA)和胞浆阻滞微核(CBMN)分析,并进行彗星分析检测DNA损伤。选取与该镇毗邻区域且从未接触电子垃圾处理的30位村民(男女各半)作为对照组。结果暴露组染色体总畸变率5.50%,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微核率暴露组16.99‰,对照组3.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彗星分析检测彗星尾部DNA百分含量(TDNA%)、尾矩(TM)、Olive尾矩(OT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的染色体畸变率、微核率和DNA损伤水平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电子垃圾污染物是潜在的遗传诱变剂,能够造成污染人群的细胞遗传学损伤。
-
单位中国医学科学院; 天津医科大学; 放射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