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无芒雀麦(Bromus inermis)、披碱草(Elymus nutans)单播及紫花苜蓿+无芒雀麦、紫花苜蓿+披碱草、无芒雀麦+披碱草、紫花苜蓿+无芒雀麦+披碱草为处理,采用完全随机设计试验,连续3年测定各处理的牧草生物量、杂草生物量、牧杂草占比、杂草种类及重要值,分析人工草地生物量动态变化及杂草发生、变化规律,为人工草地成功建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混播处理的牧草产量最高,并且对杂草入侵有较好的抑制效果,年际间,建植第1年牧草产量最低,随后两年牧草产量逐年增加。建植第一年杂草占比较大,分别达到46%~85%,以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刺藜(Chenopodium aristatum)等一年生杂草为主,为杂草控制关键期。第2年春夏季杂草占比较小,处于伴生地位,夏秋季杂草依然严重,可适当控制。第3年杂草占比小,占比为3%~28%,以老鹳草(Gernium wilfordii)、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朝天委陵菜(Potentilla supina)、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和车前(Plantago asiatica)等多年生杂草为主,但对栽培牧草生物量积累影响较小,可不把杂草控制作为草地管理重点。

  • 单位
    河北北方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