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赵氏孤儿》作为第一部传入西方的中国传统戏曲,在18世纪正处于"中国热"时期的欧洲社会名噪一时。在众多译者中,哈切特在翻译《赵氏孤儿》时对原有角色名目大加改动,这使其译作饱受诟病。然而,本文通过耙梳1735年西方出版的中国研究"扛鼎巨作"《中华帝国全志》发现,哈切特译文中频繁使用的中国历史人物名称绝非随意堆砌,而是与其政治主张唇齿相依。他借助历史人物改写中国戏曲,实现了翻译的政治挪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