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全麻诱导期多模式非药物处理对学龄前儿童苏醒期谵妄(ED)的影响。方法择期行鼾症手术患儿210例, 性别不限, 年龄3~6周岁, ASA分级Ⅰ或Ⅱ级, 手术时间预计<2 h。根据计算机随机产生数字的奇偶性随机分为多模式非药物处理组(N组, n=102)和对照组(C组, n=108)。N组在诱导间进行全麻诱导, 同时采用多模式非药物处理, 包括父母陪伴、携带喜爱的玩具、便携式多媒体设备看喜欢的视频节目等, 患儿全麻诱导完成后离开父母进入手术室;C组患儿随医护人员直接进入手术室进行麻醉诱导。2组均采用气管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分别于术前24 h(T0)和麻醉诱导前即刻(T1), 行改良耶鲁术前焦虑量表(m-YPAS)评分。分别于入PACU后定向力恢复(T2)、术后6、24和72 h时行小儿麻醉苏醒期谵妄量表评分(PAED评分>12分定义为ED)、FLACC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根据是否发生ED分为ED组和非ED组(NED组), 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筛选ED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预测的准确性。结果与C组比较, N组T1时m-YPAS评分、T2时PAED评分和ED发生率降低(P<0.05), 各时点FLACC评分和Ramsay镇静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T1时m-YPAS评分、全麻诱导期多模式非药物处理、T2时FLACC评分和T2时Ramsay镇静评分是患儿ED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44, 95%CI为0.914~0.974, 约登指数为0.779,灵敏度为94.9%, 特异度为83%, 诊断界值为0.14。结论全麻诱导期多模式非药物处理可有效减少学龄前儿童ED的发生。
-
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省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