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晚明至清初,伴随商品经济的繁荣,出现了风俗夷陵、道德堕落的现象。与此相伴,儒佛二教都出现了“玄虚”之病。在阳明后学左派中,四无说大行其道,消解了阳明学的道德内涵,与禅学合流;在佛学内部,也出现了强调顿悟、不立文字、鄙弃经教的风潮。方以智在《易余》中对当时的世风和学风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认为当时的世风已经到了廉耻丧尽的地步,根本原因是由当时虚无、混沦、高妙的学风造成的。阳明学的“现成良知”说、“无善无恶”说及禅宗中过分强调顿悟而轻修学的思想即是其具体表现。儒佛两家的这种学风导致了伦理秩序的虚无、社会秩序的失范以及佛教的衰落。方以智强调“格致交践”“阳统阴阳”“善统善恶”,重视礼乐,主张好学知耻、经世致用,在体用关系上强调体用交互等思想都与其对晚明清初学风、世风的矫正有关。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