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信息社会条件下,流动空间加剧时空压缩和区位活化,进而加速经济社会空间重构,地域空间已成为“流动空间”与“场所空间”的复合体,并促使现代地域功能理论更新升级。聚焦区域评价的科学性、要素流动的客观性和陆海统筹的现实性,提出沿海国土空间地域功能识别的理论与模型。(1)基于“因地制宜,唯变所适”的国土空间规划新理念,结合沿海地区海陆要素循环流转的本性特征,构建沿海国土空间地域功能识别的理论框架。沿海国土空间地域功能发展演进的本质是人地(海)关系地域系统的优化调整,不仅要遵循地理空间的适宜性,还应实现地理环境的适应性,只有将静态的区域禀赋与动态的要素流动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系统内部人地(海)关系的最优配置。(2)以“空间适宜性”和“环境适应性”为基础,构建国土空间利用的“新空间均衡模型”,将环境适应性作为沿海国土空间地域功能识别的重要补充,重点突出流动要素在区际间、海陆间循环流转、集聚扩散引发的人类活动主动适应过程,提升沿海地域功能识别的流动性特征。(3)针对沿海地区空间规划在分区理论、技术与数据支撑仍面临“海不上陆,陆不下海”的现实困境,以陆海统筹为原则,通过对海陆空间利用矛盾的情景矩阵分析,提炼了陆海统筹的四种模式,探讨行政单元与网格空间海陆要素匹配和空间优化的技术方案。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