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伤椎短钉置钉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压缩性胸腰椎骨折

作者:李超; 吴大江; 谢杨; 王传锋; 陈自强; 李志琨; 范建平; 陈超; 李明
来源: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4, 35(02): 216-220.

摘要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短钉置钉短节段复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压缩性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间于我院手术的单节段压缩性胸腰椎骨折患者87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经伤椎短钉置钉后路减压复位内固定术(伤椎置钉组)和常规后路减压复位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组(短节段固定组)。统计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评估患者术后疼痛;收集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随访数字射线摄影(DR)侧位片上的伤椎上、下椎体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前高),计算伤椎前高压缩比。结果共73例患者有完整的随访资料,其中伤椎置钉组38例,短节段固定组35例。术前两组年龄、伤椎前高压缩比和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伤椎置钉组手术时间长于短节段固定组(121min vs 92min,P<0.05),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椎体前高压缩比均高于短节段固定组[术后即刻91.3%(82%93%)vs 77.2%(73%86%),P<0.05;术后1年87.2%(79%93%)vs 73.1%(68%80%),P<0.05],术后1年伤椎的上、下椎体Cobb角小于短节段固定组[7.8°(0°15°)vs 11°(2°17°),P<0.05]。手术出血量、疼痛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后路经伤椎椎弓根短钉置钉短节段复位内固定治疗单节段压缩性胸腰椎骨折能安全、有效地重建椎体高度,矫正脊柱后凸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