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黄河中下游地区是华夏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也是我国粮食主产区,还是我国历史上各种灾害频发的地区之一。而我国传统农业技术体系正是在应对各种气候变化,尤其是在与以旱灾为主的灾害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隋朝和唐代中期以前,该地区的气候以温暖为主,后期逐渐转变为干冷,呈现干旱化趋势。为应对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干旱化,隋唐时期主要通过调整旱地农作物种植结构、发展农业抗旱减灾技术和兴建农田水利工程等,使耐旱的粟、麦、黍等旱地作物得到发展;通过兴修郑白渠、成国渠、永丰渠等水利工程,革新翻车、筒车、水车等提灌工具,使灌溉农业迅猛发展。隋唐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抗旱保墒技术、轮作复种技术、劳动工具制作和农田水利技术更加成熟,农业减灾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在提高农业生产以及减轻气候灾害威胁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国家提高应对极端天气的监测预警能力和防灾减灾水平提供了借鉴。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