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随着健康体检等医疗服务和腹部CT等影像检查的普及,无症状的胰腺囊性病变(pancreatic cystic lesion,PCL)临床检出率可达1/7 ~([1]),而其中约50%被认为是肿瘤性病变~([2]),即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neoplasm,PCN)。依据2010年WHO病理分类,PCN主要由浆液性囊腺瘤(serous cystic neoplasm, SCN)、黏液性囊腺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 MCN)、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样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mucinous neoplasm, IPMN)和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 pseudopapillary neoplasm, SPN)4类病变组成[3]。PCN生物学行为均较稳定,部分存在恶变潜能,手术切除预后大多良好。因此,针对PCN的临床随访、手术干预指征、是否需按胰腺恶性肿瘤标准进行干预、能否选择局部剜除术等争论日益增多。笔者立足循证医学及临床实践体会,对以上问题进行梳理分析。
-
单位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复旦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