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临床常规变量所构建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不仅敏感性低, 特异性也有待提高。磁共振成像除了提供心脏结构及功能信息并准确计算左心室射血分数外, 还能够通过钆对比剂延迟强化等多序列扫描, 映射心血管疾病病理学特征(包括临床前期病变), 最终通过宏观和微观、定性与定量结合, 在体无创识别心肌纤维化, 实现病理影像化。进一步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能够反映心肌形变, 是一种独立评估心脏重构的增量因素, 它们在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