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摘 要]目的探讨低电压、自动管电流调节(ATCM)和低对比剂浓度、剂量及注射速率联合全模型迭代重建(IMR)技术在椎动脉(VA)V3段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中的可行性。与方法前瞻性连续收集本院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临床怀疑上颈椎、颅颈交界区病变而行颈部椎动脉V3段3DCTA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各30例。A组采用80kV、平均管电流为50mAs的ATCM技术、25ml注射速率为3ml/s的对比剂碘海醇(碘含量300mg/ml)及IMR技术;B组采用120kV、固定管电流150mAs、50ml注射速率为5ml/s的对比剂碘帕醇(碘含量370mg/ml)和滤波反投影(FBP)重建技术;测量并比较2组CT值、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图像灵敏度(FOM),并对所得图像的质量进行评价。记录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D)。对2组数据分别采用卡方检验、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U检验来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组图像VA的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95,P>0.05);但A组噪声小于B组(t=-2.713,P<0.05),A组SNR、CNR及FOM均大于B组(Z=-2.321、-2.232、-5.722,均P<0.05)。2组图像质量均满足临床诊断要求(A组:4.78±0.41比B组:4.85±0.35),图像质量主观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659,P>0.05)。A组CTDIvol、DLP、ED均低于B组(均Z=-7.121,均P<0.05),A组较B组均降低了89.7%。A、B组对比剂碘摄入量分别为7.5g、18.5g,对比剂碘流率分别为0.9、1.85mg/s,A组与B组相比,碘摄入量及碘流率分别下降了59.5%、51.4%。结论当对比剂碘海醇(300mgI/ml)剂量减少至25 ml、注射速率降至3ml/s时,采用80kV联合平均管电流为50mAs的ATCM及IMR技术在保证椎动脉V3段3DCTA图像质量的同时减少了病人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同时降低了对比剂碘摄入量及碘流率,从而降低对肾脏的损害。
-
单位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