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采用改良微型钢板侧块固定螺钉植钉策略对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8月—2016年7月166例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且符合选择标准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1例2014年8月前收治患者采用传统微型钢板安放及侧块固定螺钉植钉方法(对照组),85例8月后收治患者采用改良植钉策略手术(改良组)。两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临床诊断、病程、病变节段以及术前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颈椎曲度及活动度、椎管矢状径及横截面积、Pavlov值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侧块固定螺钉破坏颈椎小关节数量、临床疗效评价指标(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NDI)、影像学评价指标(颈椎曲度及活动度、椎管矢状径及横截面积、Pavlov值、椎板开门角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改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中改良组破坏颈椎小关节10个(2.4%,10/417)、对照组破坏121个(29.9%,121/405),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797,P=0.000);对照组18例颈椎小关节破坏达3个或以上,改良组无破坏超过3个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改良组随访时间为(28.7±4.9)个月,对照组为(42.4±10.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718,P=0.000)。两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VAS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间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组ND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影像学复查显示,末次随访时两组颈椎曲度、颈椎活动度、椎管矢状径、Pavlov值、椎管横截面积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上述指标以及椎板开门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对照组轴性症状发生率(27/81,33.3%)低于改良组(23/85,27.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446,P=0.148)。两组C5神经根麻痹、脑脊液漏、切口感染、肺部及泌尿系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中采用改良微型钢板侧块固定螺钉植钉策略,可有效降低螺钉破坏颈椎小关节的风险,对避免因小关节破坏导致的轴性症状具有积极意义。

  • 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