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对Berger间隙(BS)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2021年5至10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术前和术后1个月采用裂隙灯显微镜和眼前节相干光层析成像术(AS-OCT)、术中采用显微集成术中相干光层析成像术(iOCT)及25G导光纤维辅助下对BS进行观察。统计围手术期BS及BS内颗粒物质(MIB)的发现率并测量BS宽度, 记录术中超声乳化能量、时间等参数。采用χ2检验、广义估计方程、Mann-WhitneyU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119例(119只眼)患者, 其中男性44例, 女性75例, 年龄(65±12)岁。术前仅有4只眼(3.4%)可观察到BS, 均未发现MIB;术中于皮质吸除后、植入IOL前, 在47只眼(39.5%)中观察到BS, 其中20只眼(16.8%)出现MIB;而术后1个月有33只眼(27.7%)可观察到BS, 其中16只眼(13.4%)仍存在MIB。术中与术前相比, BS的发现率和MIB的发现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术后与术中相比, BS的发现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而MIB发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和术后BS的宽度[M(Q1, Q3)]分别为160.3(61.6, 273.1)μm和106.8(0, 259.4)μm,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8, P=0.023)。此外, 存在悬韧带脆弱高危因素的术眼术中BS的发现率[60.7%(17/28)]和MIB的发现率[42.9%(12/28)]显著高于无悬韧带脆弱高危因素者[33.0%(30/91)和8.8%(8/91)],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90, P=0.009;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存在悬韧带脆弱高危因素(OR=0.214, 95%CI:0.081~0.561)和超声乳化累计能量复合参数较高(OR=1.255, 95%CI:1.047~1.504)是导致术中BS结构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可损伤BS正常解剖结构, 导致术中前、后房内的液体和颗粒物质进入BS。

  • 单位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