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总结运用腹腔镜辅助下肛门成形术(laparoscopic-assisted anorectal pull-through, LAARP)治疗先天性中、高位型肛门直肠畸形患儿在手术后的短期和长期预后, 以及手术相关的经验和方法。方法收集2001年8月至2019年6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行LAARP术治疗的300例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congenial anorectal malformation, ARM)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 男294例, 女6例;手术年龄为(3.1±0.4)个月, 手术年龄范围为8 d至14岁(38例患儿手术年龄<28 d);高位型174例, 中位型126例;直肠膀胱瘘59例, 直肠尿道前列腺部瘘99例, 直肠尿道球部瘘136例, 直肠前庭瘘3例, 直肠阴道瘘3例。对79例患儿行传统3孔LAARP术, 221例患儿行经脐单孔LAARP术;对38例新生儿行1期LAARP术, 余262例患儿行3期LAARP术。结果所有患儿均无中转开放手术的情况发生。平均手术时间为1.52 h, 住院时间为(11.6±1.7) d。所有患儿均无术后伤口感染、尿道损伤、瘘管复发或排尿困难等并发症, 术后逆行尿路造影检查提示:1.0%(3/300)的患儿发生尿道憩室, 不伴尿路感染、排尿困难、尿道黏膜外翻和尿路结石等并发症;7.7%(23/300)伴直肠黏膜脱垂, 需行二次手术治疗;1.0%(3/300)有肛门狭窄, 于LAARP术后5个月再次行肛门成形术;0.7%(2/300)有肛门回缩, 于LAARP术后5~6 d再次行手术治疗。男性患儿中的高位型和中位型ARM患儿在手术时间(1.78 h比1.95 h)、肛门狭窄发生率(1.9%比1.6%)和尿道憩室发生率(0.7%比1.7%)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表电刺激肛穴中心提示:高位型ARM患儿中有27.6%(48/174)能观察到强烈收缩, 中位型ARM患儿中有90.5%(114/126)的患儿能观察到强烈收缩, 说明这部分ARM患儿的外括约肌和纵肌是发育良好的, 而其他收缩不明显且肛穴较浅患儿的外括约肌和纵肌发育不良。高位型ARM患儿的电刺激阳性率明显低于中位型患儿(P<0.001), 男女患儿的肛穴发育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时间范围为3个月至15年。随访3年以上的228例患儿的中期预后年龄为5.8岁(范围为3.0~18.0岁), 其中95.2%(217/228)的患儿有自发肠蠕动, 88.6%(202/228)的患儿未出现污便或1级污便, 10.1%(23/228)的患儿有2级污便, 5.3%(12/228)的患儿有3级污便;13.2%(30/228)的患儿有1级便秘, 11.0%(25/228)的患儿有2级便秘, 无患儿伴发3级便秘(Krickenbeck评分)。结论腹腔镜对于肛门直肠成形术中游离和切除直肠、关闭瘘管、扩张横纹肌复合体隧道等操作有很大帮助, 且LAARP术治疗先天性中、高位型肛门直肠畸形疗效较为确切, 短期和长期预后良好。

  • 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首都儿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