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针对裂缝性低渗油藏CO2驱替后见效慢、见气后CO2组分含量上升快等特点造成常规以总驱油效率、气油比和CO2气体组分含量曲线划定的气窜规律难以有效指导现场生产实际的问题,提出了见气速率和见气阶段驱油效率两个评价指标;通过43℃油藏温度条件下长岩心CO2驱替实验定量分析裂缝性低渗油藏CO2气窜影响因素和水气交替、淀粉凝胶注入对CO2气窜的抑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CO2驱见气速率和见气阶段驱油效率随岩心渗透率、注入压差和渗透率级差的增大分别呈逐渐升高和先增后降的总体变化规律,且岩心渗透率为(5~10)×10-3μm2、注入压差约3 MPa和渗透率级差小于10为CO2驱油的最佳条件;水气交替注入抑制CO2气窜以渗透率级差约为50作为非均质界限,渗透率级差为5~50和100时,降低CO2驱前缘推进速度幅度分别为35.26%~43.31%和5.28%、提高见气阶段驱油效果幅度分别为17.21%~25.21%和1.09%;淀粉凝胶体系抑制裂缝性低渗油藏CO2气窜效果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