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循环肿瘤细胞(CTC)监测在胃肠间质瘤(GIST)靶向治疗效果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收集南通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8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局部晚期和伴肝转移的GIST患者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周岁;(2)病理组织学诊断为GIST;(3)术前影像学评估发现GIST侵犯周围器官或局部转移, 估计难以达到R0切除、或肿瘤最大径>10 cm、或伴有肝转移、或预计手术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而未行手术者;(4)首次接受伊马替尼400 mg/d治疗;(5)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评分为0~2分。排除标准:(1)基因检测显示为PDGFRA基因18外显子的D842V突变;(2)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2.5倍正常值上限;(3)血清总胆红素>1.5倍正常值上限;(4)中性粒细胞计数<1.5×109/L, 或血小板计数<75×109/L, 或血红蛋白<60 g/L;(5)肌酐>1倍正常值上限;(6)入组前12个月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7)妊娠或哺乳期女性;(8)患有其他严重的急慢性生理或精神问题, 经研究者判断, 认为不适合参加研究。剔除入组后不能耐受伊马替尼治疗方案、或有严重不良反应以及不按方案服药者。在伊马替尼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2个月时, 使用定量聚酶链反应法检测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的DOG-1表达量, 并把DOG-1/β-肌动蛋白值>3×10-5作为GIST的CTC阳性界值。分析CTC阳性率、伊马替尼治疗效果(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疾病稳定、疾病进展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CTC阳性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进一步将治疗后1个月的"DOG-1降低量/DOG-1基础量"作为评估靶向治疗是否有效的指标, 绘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 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计68例GIST患者入组, 39例为局部晚期GIST, 29例GIST伴肝转移;男性32例, 女性36例;年龄31~74(51.2±11.8)岁。全部患者接受伊马替尼治疗2个月后, 有43例评估为部分缓解, 11例为疾病稳定, 无完全缓解病例, 14例评估为疾病进展, 伊马替尼有效率为79.4%(54/68)。伊马替尼治疗期间, 3级或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22.1%(15/68), 其中3级粒细胞减少12例, 4级药疹3例, 均予以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68例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2个月的CTC阳性率分别为66.2%(45/68)、41.2%(28/68)和23.5%(16/68)。CTC阳性与肿瘤大小、是否有肝转移、核分裂象及危险程度分级有关(均P<0.05)。将靶向治疗有效组与靶向治疗无效组分别进行分析发现, 有效组CTC阳性率呈下降趋势, 而无效组CTC阳性率却呈升高趋势。检测治疗后1个月的CTC改变趋势预测GIST靶向治疗效果的AUC=0.823(P<0.001), 当治疗后1个月的DOG-1含量下降>57.5%时, 可作为判断治疗有效的指标, 灵敏度为72.2%, 特异度为100%。结论检测外周血CTC可以评估GIST患者靶向治疗的效果, 可以为进一步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

  • 单位
    南通大学附属医院; 南通大学; 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