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火烧赵家楼”事件既是五四运动当天的一个片段,也是学生事件陡然升级的转折点。事件发生之初,北洋政府意欲以这一有逾常轨的非常事件压制学生爱国运动,坚持司法厘判。社会舆论主张“情可原,法可恕”,赋予学生行为积极正面的社会意义。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案情的终结及国民革命的兴起,点火行径开始被承认,并被认定为革命行为。1949年以后,围绕“火烧赵家楼”的情节性回忆更趋丰盈,这一事件逐渐被标榜为正义之举。“火烧赵家楼”事件的历史多歧性与统一性,构成百年五四运动接受史中的一个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