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通过观察医源性急性放射病的临床和治疗经验,为事故性放射病的救治提供依据。方法观察41例经过大剂量照射预处理的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外周血象、体温和症状,并作统计学比较与相关分析。结果照射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逐渐下降,平均于照后第10天、第13天至最低值,分别于第18天、第17天恢复,血红蛋白仅有轻至中度降低。移植后使用rhG-CSF与未使用rhG-CSF患者造血重建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移植前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数与骨髓重建时间呈负相关。照射副作用除常见呕吐、乏力、腮腺肿大、口腔溃疡、肝功异常及皮肤损伤外,25.6%患者照射后体温升高。粒细胞减少或缺乏期感染发生率为63.4%,多为轻度,心脏功能及肾脏功能基本不受影响。患者均能平稳渡过骨髓抑制期。结论rhG-CSF的应用可明显缩短粒细胞缺乏期,促进骨髓重建;而移植前采集足够数量的单个核细胞是治疗医源性放射病、缩短造血恢复时间的关键;严格实行全环境保护和及时、联合、足量应用抗生素的原则为医源性急性放射病患者能够顺利渡过极期、减少感染等合并症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