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并分析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后早期低眼压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的眼底血管性疾病患者127例127眼。其中男71例71眼, 女56例56眼;平均年龄(61.85±11.53)岁;平均眼压(15.28±3.71)mmHg (1 mmHg=0.133 kPa)。所有患者均给予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0.05 ml, 其中注射雷珠单抗者56眼, 注射康柏西普者38眼, 注射阿柏西普者33眼。于注射后30 min、1 h、2 h采用非接触气动眼压计测量术眼眼压;注射后眼压<10 mmHg为低眼压, 以此将患者分为低眼压组和非低眼压组。比较各组间性别、年龄、眼别、疾病类型、注药前眼压、注药次数、晶状体状态、药物种类、注药时间、注药部位、是否合并高度近视、是否合并青光眼/高眼压症病史、是否合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史等因素的差异, 以P<0.05的因素作为自变量, 是否注射后出现低眼压作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8眼在注射后2 h内出现低眼压。低眼压组与非低眼压组间术眼注射前后不同时间点眼压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组别=62.177, P<0.001;F时间=25.128, P<0.001), 其中低眼压组注射后各时间点眼压值均低于注射前, 非低眼压组注射后30 min眼压较注射前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低眼压组注射后30 min、1 h、2 h眼压值分别较注射前平均降低7.88、7.63、7.23 mmHg, 注射后1 d眼压均恢复至注射前水平。2个组患者性别构成比、眼别构成比、疾病类型构成比、注药前眼压、注药次数、晶状体/人工晶状体眼数、注射药物种类构成比、注药时间上午/下午构成比、不同注药部位构成比、是否合并高度近视构成比、是否合并青光眼/高眼压症病史构成比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个组患者年龄、是否合并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史眼数构成比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265, P<0.001;χ2=6.907, P=0.03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年轻患者和有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史是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后早期低眼压的危险因素(OR=88.563, P<0.001;OR=20.991, P=0.009)。结论低龄和既往有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史患者在玻璃体内注射抗VEGF药物后早期更容易发生低眼压。

  • 单位
    河南省人民医院; 郑州大学; 河南省眼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