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应用强、弱刺激量针刺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6例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随机分为强刺激组和弱刺激组各33例。取穴四神聪、神门(双侧)、三阴交(双侧)、申脉(双侧)、照海(双侧)、心俞(双侧)、脾俞(双侧)。强刺激组使用0.25mm×40mm毫针深刺,行捻转补法,捻转角度90°~180°,频率60~90次/min,每穴行针20s,留针期间每隔10min行捻转手法1次。弱刺激组使用0.18mm×40mm毫针浅刺,行捻转补法,捻转角度<90°,频率<60次/min,每穴行针10s,留针期间不行针。两组患者均隔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4周,随访1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及随访时患者睡眠时间、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评分、自拟中医证候量表评分、自评焦虑量表(SAS)评分、自评抑郁量表(SDS)评分,并判定临床疗效。结果强刺激组脱落3例,弱刺激组脱落2例、剔除1例,最终纳入统计各30例。弱刺激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6.7%,强刺激组总有效率为76.7%,弱刺激组总有效率高于强刺激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及随访时均较本组治疗前睡眠时间延长,PSQI评分、自拟中医证候量表评分、SAS评分、SDS评分下降(P<0.05)。弱刺激组治疗后及随访时睡眠时间明显长于强刺激组,PSQI评分、自拟中医证候量表评分、SAS评分、SDS评分低于强刺激组(P<0.05)。结论强、弱刺激量针刺均可有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患者,且以毫针浅刺、弱刺激量疗效更佳。
-
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