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太行山北段涞源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中部造山带,对其成岩时代的精确厘定是深入理解华北克拉通中生代岩浆作用时空格局和岩石圈减薄机制的重要依据。在进行详细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通过LA-ICPMS、SHRIMP锆石U-Pb定年,精确约束了涞源岩体火山—侵入作用时限,并准确建立了涞源岩体火山—侵入杂岩的岩浆演化序列。涞源火山—侵入杂岩主要由超镁铁质(角闪石岩)、镁铁质(辉长岩、辉长闪长岩)、中酸性—酸性(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斑岩、二长花岗岩、花岗岩)、髫髻山组火山岩和东岭台组火山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测年显示,石英闪长岩、二长斑岩、花岗斑岩、花岗岩分别形成于138.25±0.72 Ma、139.20±0.40 Ma、139.56±0.38 Ma、132.11±0.56 Ma;SHRIMP锆石U-Pb定年显示,角闪石岩形成于133.10±0.80 Ma。涞源岩体形成始于154Ma左右,镁铁质岩体角闪石岩、辉长岩、辉长闪长岩先后侵位。髫髻山组火山开始间歇性喷发形成安山岩(150~138 Ma)、次火山岩相闪长玢岩(142 Ma)。随后东岭台组火山作用进入活跃期,并于138 Ma形成喷出相流纹岩、137 Ma形成次火山岩相流纹斑岩、139 Ma形成次火山岩相花岗斑岩。伴随着东岭台组火山作用,涞源大规模中酸性岩体:二长斑岩(139 Ma)、石英闪长岩(138 Ma)、花岗闪长岩(135 Ma)、二长花岗岩(133 Ma)、花岗岩(132 Ma)先后侵位。涞源杂岩体形成于晚侏罗—早白垩世之间,主体形成于早白垩世,其岩浆侵位序列符合野外穿插接触关系。涞源岩体形成于华北克拉通构造体制转换阶段,热侵蚀可能是白垩世涞源岩体岩浆作用的深部机制。
-
单位河北地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