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原位心脏移植术后心电图特点及其变化规律, 为临床上识别和分析原位心脏移植术后心电图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收集2008年5月至2014年5月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110例原位心脏移植患者共998份标准12导联心电图, 测量各时间段心电图指标并比较分析其特点。结果原位心脏移植术前平均心率(窦性心律)为(86.9±16.4)次/min, 术后平均心率为(100.0±0.4)次/min。Ⅱ导联供体P波振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年内分别为(0.124±0.069)、(0.054±0.037)和(0.073±0.049)mV, P波时限分别为(111.1±17.2)、(86.9±27.0)和(93.9±17.5)ms, P波的振幅×时限分别为(14.34±9.51)、(5.02±4.03)和(7.00±4.81)mV·ms。110例患者在心脏移植术后, 83.64%(92例)患者的心电图有转位, 其中, 顺钟向转位占76.36%(84例);99.09%(109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速, 60.91%(67例)患者出现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有4份心电图发现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 均在术后2 d内出现。双重窦性心律可见于27.95%(263/941)的心电图中, 术后1~2个月发生率最高, 达40.00%(42/105)。受体心房率术后3~6个月为(104.0±10.2)次/min, 术后4~5年为(95.3±4.2)次/min。Ⅱ导联受体P波振幅术后1个月、1~2年分别为(0.066±0.055)和(0.043±0.040)mV, 时限分别为(52.8±34.7)和(44.4±40.5)ms, 振幅×时限分别为(4.67±4.95)和(3.11±3.61)mV·ms。供体心脏胸前导联P波终末电势绝对值增加可见于48.99%(461/941)的心电图, 1~2个月时V1、V2、V3导联的P波终末电势分别为-0.044(-0.066, -0.028)、-0.060(-0.087, -0.038)和-0.035(-0.056, 0)mm·s。10.31%(97/941)心电图供体负向P波可出现切迹。PR段可见压低, 在3~6个月时发生率可达60.24%(100/166), 发生在V2、V3、V4导联分别为21.04%(198/941)、37.41%(352/941)和28.69%(270/941)。结论原位心脏移植术后心电图可发生较大变化, 表现为:术后平均心率较术前加快, 6个月~1年后逐渐下降, 但到5~6年平均心率仍高于术前;术后1个月内供体P波常不明显或较小, 术后2个月P波变大, 之后P波大小较稳定;多数心电图有转位, 以顺钟向转位常见;供体心脏发生的心律失常以窦性心动过速、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多见;假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可于术后早期出现;随着时间的延长, 双重窦性心律的发生率逐渐减低, 受体心房率和P波有变小趋势;供体心脏胸前导联P波终末电势绝对值增加(以V1~V3为主)和P波可出现切迹(以V1、V2常见), PR段可见压低(以V2~V4常见)。
-
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