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早期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较适宜的桥接治疗方案,为选择最佳的静脉溶栓后桥接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0例老年急性早期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静脉溶栓后即刻桥接静脉泵入普通肝素组28例、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组40例以及24 h后桥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组32例,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治疗后48 h和治疗后10 d复查CT评价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χ2检验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静脉泵入普通肝素组、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组和抗血小板组患者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NIHSS评分持续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别和时间存在交互效应,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不同组别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泵入普通肝素组NIHSS评分下降幅度最大,其次是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组,下降幅度最小的是抗血小板组。抗血小板组患者治疗后48 h和治疗后10 d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均低于静脉泵入普通肝素组和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急性早期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即刻桥接抗凝治疗(普通肝素静脉泵入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较24 h后桥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更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但颅内出血风险升高。
-
单位唐山市工人医院;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