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内淋巴囊肿瘤(ELST)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9年5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19例20耳经病理证实的ELST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包括病灶的位置、大小、边界、密度、骨质破坏、MRI平扫及增强的信号特点、DWI及动态增强特点。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病灶和同侧翼内肌ADC值的差异。结果 19例患者中男6例、女13例, 其中1例为双耳发病。CT主要表现为主体位于岩锥后缘、前庭导水管周围的软组织肿块影, 边界不清, 密度稍高。CT值为(78.6±21.9)HU。19耳病灶骨质呈虫蚀样侵蚀破坏, 肿块内大量残存骨质。骨质破坏累及中耳乳突16耳、颈静脉孔11耳、半规管10耳、面神经管7耳、内听道9耳。16耳肿块T1WI、T2WI上均为中央等信号伴周围高信号, 4耳T1WI上无明显高信号。T1WI上高信号部分呈周围环绕分布10耳、偏一侧分布5耳、全病灶散在分布1耳。9耳肿块内部出现血管流空影, 2耳T2WI图像上见液-液平面。T1WI、T2WI均为等信号部分增强后呈明显强化, 其余部分不强化。14耳行DWI, 扩散未见明显受限, ADC值[(1.25±0.08)×10-3 mm2/s]高于翼内肌(t=4.437, P=0.001)。2耳行动态增强扫描, 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呈速升缓降趋势。结论 ELST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 病灶主体位于岩锥后缘、前庭导水管周围, 骨质呈虫蚀样破坏, T1WI上肿块周边部分明显高信号, 扩散多不受限, 有助于术前精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