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回形象在《庄子》中出现的次数达十五次之多,分布在《大宗师》《田子方》《盗跖》等十一篇中。在不同篇目的叙述中,颜回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风貌,与《论语》中的颜回形象相比,《庄子》中的颜回形象既有呼应,也有转变。这与《庄子》一书的创作手法、儒学的显学地位以及儒道思想的碰撞有着密切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