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步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基础教育流动化和农村中小学的调整撤并,衍生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罕见的"陪读教育"现象。与此前的农业劳动力转移人口不同,陪读群体离乡陪读期间主动或被动地适应城市,大体经历了角色转变、城市感知、城市认同期等演化阶段。而家庭经济状况、陪读时间、个人生活态度和社会交往能力、孩子适应程度和学校表现、城里人接纳程度等,则成为影响陪读群体城市适应或进入城市的重要因素。当陪读任务结束时,此群体内部开始分化为不同部分,其市民化取向存在明显差别。为此,我们需要遵循序列、批次原则加以渐进性推进。其中,农地及宅基地等问题成为影响大部分陪读人口市民化取向的关键,故完善农村产权制度及相关配套制度,将会有力地推进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