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青绿介导的光栓疗法治疗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

作者:张鹏; 王雨生; 王海燕; 胡丹; 贺竹宁; 白净; 张自峰; 苏晓娜; 白建伟
来源:国际眼科杂志, 2008, (08): 1606-1608.

摘要

目的:吲哚青绿(indocyannine green,ICG)的吸收峰(805nm)与810nm半导体激光波长相近,使其可成为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光敏剂,该方法被称为吲哚青绿ICG介导的光栓疗法(indocyannine green mediated photothrombosis,IMP)。为了探讨IMP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效果,我们对8例(8眼)限局性脉络膜血管瘤进行了治疗。方法:将2mL ICG溶液通过肘前静脉快速注射,使用IRIS810nm半导体激光器于注射后3min对瘤体进行照射。参数:光斑直径3.09.0mm,功率4501300mW,照射时间60s。用同样参数于ICG注射后20min进行第二次激光照射。随访时间624mo(平均8.15mo),通过视力、直接眼底镜、海德堡共焦眼底血管造影仪(heidelberg retina angio-graph,HRA)实施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eein angiography,FFA)及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ndocyan-nine green angiograph,ICGA)观察治疗效果,用HeidelbergEye Explore软件测量治疗前后瘤体面积的变化。结果:至最后一次随访,经IMP治疗的8眼的血管瘤面积较治疗前均缩小(100%),患眼矫正视力提高>2行以上者有2眼(25%),视力提高>1行以上者有3眼(38%),视力无变化者3眼(38%)。视力提高的5眼注视性暗影及视物变形等症状有程度不同的改善。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IMP对脉络膜血管瘤有一定治疗效果,该方法安全、经济。但有关IMP的治疗参数、远期疗效及并发症等问题还需更大样本的长期临床观察。

  • 单位
    第四军医大学; 西京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