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学校产生,接受教育的“类”也随即产生。在孔子的思想中,“类”是存在的,这个“类”,是贵族与平民之类,是国界之类,是华夷之类。趁动荡不安、战乱频繁带来的礼乐崩坏、世道衰微之势,“三十而立”的孔子把矛头直指“学在官府”,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并深切践行“平民教育”,粉碎自己眼中之“类”。这一切,实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