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菱形肌-肋间肌平面和前锯肌下平面(rhomboid intercostal and subserratus plane,RISS)联合阻滞与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 ESP)阻滞用于肋骨骨折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市延庆区医院非手术治疗的单侧肋骨骨折患者7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单纯药物组(M组)、RISS阻滞组(R组)和ESP阻滞组(E组)3组。M组使用镇痛药物治疗,R组和E组行区域阻滞联合镇痛药物治疗。记录镇痛治疗前(T0),治疗后30 min(T1)、4 h(T2)、8 h(T3)、12 h(T4)、24 h(T5)、48 h(T6)静息时及活动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24 h及48 h追加镇痛药物总量,记录不良反应及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满意度、3个月和6个月时慢性疼痛的发生情况。结果静息时的VAS,T1、T2、T3、T4、T5时R组和E组均较M组低(P <0.05),T6时E组较M组低(P <0.05);活动时的VAS,治疗后各时点R组和E组均较M组低(P <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4 h和48 h追加镇痛药物总量R组[10.0(5.0)mg和10.0(10.0)mg]和E组[5.0(5.0)mg和5(10.0)mg]明显少于M组[10.0(0.0)mg和15.0(10.0)mg],且R组和E组的患者满意度显著优于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3个月时,R组和E组有静息痛患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1例(4.0%)和0例(0.0%)比9例(33.3%)],E组有活动痛患者的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6例(23.1%)比14例(5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6个月时,各组患者静息痛和活动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ISS联合阻滞与ESP阻滞镇痛技术都可明显降低肋骨骨折患者静息时和活动时的疼痛强度,降低患者慢性疼痛发生率,提高镇痛满意度,超声可视化使其操作简单安全,皆可作为多模式镇痛方式的选择。
-
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