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缺血性卒中(IS)的关系。方法采用PCR-连接酶检测反应(LDR)检测494例IS患者(IS组)和33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VEGF基因rs3025039位点的SNP。根据TOAST分型标准,将IS组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LAA)、心源性脑栓塞(CE)、小动脉闭塞性脑卒中(SAO)、其他原因所致IS(SOE)和不明原因IS(SUE)。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评估IS组患者入院当天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并将其分为重症亚组(>6分)和轻症亚组(≤6分)。结果 IS组中合并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和有吸烟史的患者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IS组VEGF基因rs3025039位点TT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基因型(P<0.05),而CC+CT基因型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基因型(P<0.05)。TT基因型携带者较CC+CT基因型发生IS的相对风险度为1.679(OR=1.679,95%CI为1.1042.554,P=0.019)。IS组中仅SAO亚型的VEGF基因rs3025039位点基因型频率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传统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后,发现除年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仍是IS的独立危险因素外(OR值分别为1.392、2.142、2.409、1.701、2.227,95%CI分别为1.0231.892、1.5502.960、1.6873.440、1.2172.378、1.6173.068,P值分别<0.05、0.01),VEGF基因rs3029039位点的TT基因型也是IS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565,95%CI为1.0372.362,P=0.033)。根据NIHSS评分,IS组轻症亚组382例、重症亚组112例,两亚组间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VEGF基因rs3025039位点的TT基因型可能是中国汉族人群IS发病的危险因素,且与SAO亚型发病相关,而与急性期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能无关,T等位基因可能是预测中国汉族人群IS发病的独立生物学指标。
-
单位神经内科; 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