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 并分析END的预测因素。方法随访研究。收集郑州大学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磁共振成像(MRI)证实为急性桥脑梗死患者, 分为发生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组(END组)和早期神经功能未恶化组(NEND组), 比较患者一般资料及影像学特征, 并在卒中后1个月、3个月利用改良的Rankin量表(mRS量表)随访评估患者神经功能。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孤立性桥脑梗死后END的危险因素, 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 曲线下面积比较采用Z检验, 判断END的最佳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患者113例, 男72例, 女41例, 年龄(62±11)岁, 其中END组40例, NEND组73例, 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END的发生率为35.4%(40/113)。END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5.15±1.88)分]、梗死灶面积[(2.15±0.39)mm2]大于NEND组[(4.10±1.63)分、(1.61±0.46)mm2](P=0.002、P<0.001)。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OR=1.393, 95%CI:1.017~1.909, P=0.039)、梗死灶面积(OR=11.539, 95%CI:3.574~37.255, P<0.001)是END的相关因素, 比较两者ROC曲线下面积, 梗死灶面积(曲线下面积为0.787, 灵敏度0.750, 特异度0.545)预测END的价值和入院时NIHSS评分(曲线下面积为0.688, 灵敏度0.700, 特异度0.589)预测END的价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结论急性孤立性桥脑梗死END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较高、梗死灶面积较大, 且两者对孤立性桥脑梗死后END具有预测意义。
-
单位郑州大学; 神经内科; 河南省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