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明清时期医家对“热入血室”的理论探讨

作者:黄亦倜; 邓阿黎*; 熊梦欣; 詹妮; 姜惠中
来源:吉林中医药, 2023, 43(10): 1128-1132.
DOI:10.13463/j.cnki.jlzyy.2023.10.003

摘要

“热入血室”是常见的妇人温病,明清时期医家在结合前代医家理论的基础上,对热入血室证进行了深刻而广泛的挖掘。其认为血室的位置可能是肝、冲脉、子宫或冲任二脉;热入血室的病因是外感温邪,而不同于《伤寒论》中的外感风寒之邪;病机是“经来之时,血室新虚”,故病邪直入血室。在治疗方法上也不拘泥于“小柴胡”一法,而是根据病邪的轻重、血室的盈亏及具体症状,或从卫气营血辨证治疗。同时对热入血室、蓄血证、血结胸三证进行了阐发,其认为从病位而言,热入血室证属于蓄血证;从病机而言,二者是并列关系。并提出血结胸是热入血室证进一步发展的结果。还认为男子亦有热入血室证,并将男子血室定位为“直肠膀胱陷凹”,提出男子热入血室证的治法是凉血、解毒。上述认识丰富了温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男科学的理论。

全文